落魄太子回家记_第四十三章 悟得晚了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第四十三章 悟得晚了 (第1/2页)

    “榴月之夏,难留至亲,外祖晋中侯薨殂,不孝子孙大陈赵怀宗之子锡璧衔恸致哀,告在天之灵……”

    跟着段小川回到关中的还有晋中侯谢稷安西去的消息,谢锡璧在写给谢稷安的诔辞中向天下昭告了其前陈皇子的身份。

    诔辞并着西川裴季称王的布告一同摆在了李九归面前的桌案上。

    李九归身着皂青白衽交领常服,腰系螭纹玉带,正襟端坐,眉目深俊,面有沉思,短短几月,他已不是昔日那个东宫明德殿书案后脚搭书案,毫无坐姿,跳脱恣意的太子了,若是沈太傅见了定会点头赞一声,“从容有常,端庄君子,太子好姿仪。”

    李九归环视了一圈,手指轻点诔辞道,“祭文诸位也看了,有何见解,请闻其说。”

    “前陈末帝无能,被一东乡黔首起义带兵攻入京都洛邑,国灭当晚,末帝先杀皇后妃嫔,后诛皇子公主,然后君王死社稷,自焚于宫中,天下哗然,都觉得愧对陈氏皇族,这也是为什么大兴建国后,前朝诸多大族不愿出仕的原因,如今谢锡璧挑明前陈皇子身份,谢氏倒戈,兖州危矣。”韩通道。

    “谢锡璧身后是匈奴,利用匈奴人复国,不啻于与虎谋皮,只要洛邑朝廷不自毁长城,应能稳住兖州。”文俨少起身行礼低声道,“况且我中原子民历来便与关外戎狄胡族摩擦不断,匈奴不稼不穑,不绩不经,不识稻粱黍稷,无礼义廉耻,烝yinluanlun之事司空见惯,治国之要,莫先安民,只是融合两族子民习性便足以使刺儿金与谢锡璧焦头烂额,无暇他顾了。”

    襄阳一战成名后,李九归讨论诸事都会带上他,而且自那日被李九归提点后,文俨少行事也收敛一些剑走偏锋的偏激与算计,这让李九归更是对他青睐有加。

    李九归点头,抬手向下压了压,示意道,“文卿不必多礼,坐下说。”

    文俨少顺势坐下,接着道,“我们如今既已拿下襄阳,便应顺汉江南下直取江夏郡,拿下荆扬二州,如今北方出现前朝遗珠,匈奴凶相尽显,若不尽快稳住南方诸州,天下恐将大崩。”

    此言一出,房内一时落针可闻,天下大崩,那可能又是一次腥风血雨的改朝换代,若说之前只是祸起萧墙,内部矛盾,而如今则已出现了山河震裂的苗头,魑魅魍魉都将甩袖登场。

    段小川沉吟道,“若此时西川出剑阁袭我后方该如何,荆扬二州水网密布,又以水军擅长,仅靠襄樊二城的水军怕是难以周旋,而我镇西军将士皆是骑兵步卒,一旦后方掣肘,前方又久攻不下,我军将陷两难之境。”

    文俨少道,“山川屏障虽护住了西川百年安稳,但也让西川问鼎中原之路束手缚脚,从古自今,西川若要出击中原,只能以汉中为跳板,否则便是过江州,出巫峡,但巫峡水流湍急,砯崖转石之势堪比万壑雷亟,若无荆州接应,大军行进基本无解,所以只要我军堵住剑阁,稳住荆州,裴季除了龟缩川内别无他法。”

    “你想如何稳住荆州?”李九归道。

    “荆扬二州乃衢地,先至而易得,以伐交为上,崔越二氏在此两地经营数百年,树大根深,与当地士绅豪强盘根错节,若要伐交,非之不可,只要稳住崔越,足矣!”

    “各族门阀崛起前朝,都是故人熟识,我们想要伐交,别人不定早就暗通有无,守株待兔了,”秦逐北坐在最远处靠近门口的位置,挑眉看着坐在李九归左侧第二位的文俨少道,“我倒觉得先拿下西川更为可靠。”

    “坐那么远作甚,”李九归敲了敲桌案,指了指近处的一张椅子,“坐这里。”

    秦逐北没说话,只是看着文俨少,文俨少立马道,“秦将军坐我这里罢。”说罢起身让位。

    秦逐北倒也不推迟,爽快地坐了文俨少的位置。

    李九归看了眼秦逐北,开口道,“看来如今争论是在伐西川还是并荆扬了,韩卿,你的意思呢?”

    韩通道,“若荆扬不稳,西川则定有变,但若西川稳固,却不惧荆扬有变,西川偏居一隅,抜其地,其余诸州不以为意,此乃事以密成财不露白之利,而荆扬三交之地,又以富庶闻名于世,若与其交结,乃争名利于天下,易使北部诸州忌惮,此乃冒险之举,不如伐西川万无一失。”

    “好,如要伐西川,卿有何策?”李九归看向韩通道。

    “西川险地雄城天下闻名,强攻不可取,只能内部瓦解。”韩通答道。

    文俨少张口欲辩,被李九归抬手制止了,房内诸人见状,均不再言语。

    李九归沉吟半刻后道,“西川多夷族聚居,传说最多时有三苗七十二夷,各族均有各族脾性,韩卿既提出内部瓦解,想必心中已有成算,文卿商贾之家,关中又是贸易通衢,和崔越二氏应是有过往来,对如何结交想必也有运筹,二位卿各自回去斟酌商榷,隔日再次集议定夺。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