字体:大 中 小
护眼
关灯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
蒋介石死去的那一天(1):武昌起义? (第1/2页)
1975年4月5日,蒋介石Si了。 那一天,我差点在台北街头成为陪葬品。 背後的那声枪响,至今仍撼动我的灵魂。 那一天,台北西本愿寺木造正殿发生大火。到了傍晚时分,一整天都乌云密布的天际,终於如愿降下大雨,户外刮起阵阵强风,甚至雷鸣不断。一切都肇因於「世界伟人」驾崩,导致风雨交加、天生异相,神鬼同悲。 接收台湾的国民政府并未主动告知老百姓这件噩耗,那时依然处在「戒严时期」,人民所享有的自由少得可怜,即便有人得知这条举世震惊的大新闻,也会自我噤声,反而是驻台美军电台一大早用哀歌取代往常的流行歌曲,主持人严肃地说:「蒋介石总统已经过世了Presidentgkaishekhaspassedaway。」成为最早披露这项消息的媒T。 可是我哪会收听美军电台呀! 4月4日,我戴着白底红点发箍,穿上母亲省吃俭用帮我订制的「罂粟红洋装」,从故乡花莲县溪口村搭夜车出发北上,准备迎接属於我的美好人生─第二次北上的nV孩心中怀抱着对未来无限憧憬。 原本打算借住村里一位四十多岁大叔在台北的房子一晚─那是他在前年获得的宝贵遗产。之前在老家碰过许多次面,大叔的眼神总在我身上游移扫视,每当把目光聚焦在我的x部时,总令我感到非常不自在与反感。坦白说,这次借住一晚的要求是父母所请托,对方欣然答应,笑得合不拢嘴,主动提议想住多久都没关系。 我急忙回应:「感谢潘叔的好意,如果可以让我住一晚就感激不尽了。」 父母当时偷偷瞪了我一眼,毕竟他们想方设法攒出一笔钱,才有办法让我能北上找工作,能省则省,倘若住宿费可完全免去,我能待在台北的时间和选择工作的机会就越多。那时正是台湾经济大幅成长的阶段,孰料,1973年发生了「第一次能源危机」,一把拽下起飞的经济成长。看着村长家中的报纸时,我不禁叹出一口气。 生平第一次由衷感谢夜车的误点,我正好在车上补眠完毕,T力充沛,因此避掉了借住一宿的可能危机。可是身上的钱不多,必须赶快找到工作,先求有栖身之地与基本温饱,等待石油危机变转机;否则我还是得暂时借住在潘叔的屋子里。 我喜欢也算细心,计画先前往「重庆南路书店街」寻找工作机会。将随身的小行李先放在车站置物柜後,我踏出台北车站,呼x1到了一口闷滞的都会空气,天空一片灰蒙蒙,山雨yu来风满楼的气息飘散在空气粒子之中,隐隐躁动着不安。 我先买了一份报纸,没想到竟然是昨天的旧报纸,老板说不知怎麽Ga0的,今天报纸尚未出刊,所以这份直接送给我。 此时正好是上班尖峰时段,路上的众人莫不行sE匆匆,有几位男士穿得一身黑,神情凝重严肃,和我身上的大红洋装形成强烈对b。 我翻阅报纸的求职版,彷佛里头有我殷切期盼的大好未来。 四周的一切都使我感到新奇,身上的罂粟红洋装裙摆随风飘逸,我拿着报纸缓步行进到「本町通」,也就是重庆南路书店街。1895年,日治初年,日本人为了侨民教育在重庆南路设立「台湾书籍株式会社」,成为如今书店街的lAn觞,这里在1915年之後逐渐聚集许多出版社及书店,成为风光一时的文化圣地书店街。 附近还有武昌街的明星咖啡馆与周梦蝶书摊,也有被国民党所查禁的党外杂志,我打算面试完毕後走一遭,不知道我能不能也用六块钱买到白先勇等人的《现代文学》或其他罕见诗集?内心好奇「党外杂志」的内容究竟是什麽?为何国民党不敢让大家光明正大地? 栉b鳞次的书店散发出书香气息,里头好似掺杂了一GU说不出来的郁闷感。 汇聚了知名出版社及书店的重庆南路距离总统府相当近,那幢建筑物远远观看便使人生畏,前面聚集好多宪兵和警察,不知道发生了什麽大事?我纳闷之际,恰好经过了一家特殊的书店,小小的蓝绿sE招牌写着「cHa0SaO」。我立即在记忆中找寻那道浪cHa0声。 「啊,这不是三岛由纪夫的作品吗?」我喃喃低语着。 没想到有人如此大胆,居然把三岛由纪夫的着作拿来当店名。我鬼鬼祟祟朝里头张望,店面不大,两位顾客看似面sE凝重地喝着茶,他们背後有一整面的外文书墙与黑胶唱片,整T而言,与其说是书店,更像是吃茶店与唱片行,门缝里传来法式香颂的乐曲声,如海cHa0般拍打我的好奇心。 等到我找到工作後,再来这里逛逛。那时我内心如是暗忖。 十分钟过後,我失望地踏出了心中第一志愿的出版社书店。 「好可惜呀,小姐您如果早一天来的话,肯定会被录取。」 过期报纸求职版上印着「诚徵行政助理」,没想到昨天下午正好找到适当人选。该书店表示我眉清目秀,容貌清丽,探询我愿不愿意先行担任收银员及负责书本上架工作?我微笑表示婉拒。 我捏了一下自己的脸颊後对着报纸说:「俗谚说时间就是金钱,难道就是这样吗?才过了半天而已,你已经变成历史,那份工作也变成明日h花了。分明就是明日,实际上却是指已经过去的Si掉时间。Ga0不懂苏东坡那时在想什麽?」我说了个冷笑话,试图提振自己的士气。 眼前有两位身穿黑衣的男子,正用白sE油漆涂掉路边的政令宣导墙文字。上头仅剩下「反攻」两字,原本的「复国」已然消失。假如我的不走运也能轻易涂掉,那就太bAng了。 「涂掉也好,这麽多年过去,反攻复国根本是个幌子。台湾最早的海贼王郑成功当年说要反清复明,还真的收复不少失土,结果政府到现在连颗石头也没能搬回来,倒是打Si了不少台湾人。」 一位黑衣男子谨慎地漆上永这个字。 「现在把这句话涂掉,改漆上永字,该不会是改成永保平安吧?」我再次对自己说了冷笑话;那位男子回头望着我,好像听到我的低语,他的同伴接着瞪了我一眼。我不经意做了个可Ai的吐舌道歉表情,两位男子才回身继续他们的工作。 一天过
上一章
目录
下一页