我成了大明勳戚_272 吾道不孤 (二合一) 首页

字体:      护眼 关灯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

   272 吾道不孤 (二合一) (第1/2页)

    “刘兄说的没错,你是哪个学派的门人,莫非也赞同沈向北的歪理学说?”

    “先周礼乐崩坏,唯程朱二圣存天理,灭人慾,才得以光复圣人言行,岂能容尔等妖言惑众!”

    “说得好,吾等当扞卫正道尊严,此乃文人天责!”

    几乎就是这名中年文士质问之声刚刚落下,在场的各学派文人士子们,纷纷群情激愤响应。

    每个人脸上神情都有着一种“正派”光辉,衬托之下沈忆宸确实像个“反派”邪说。

    说实话,沈忆宸还真没料到会有这种场面发生。

    毕竟京师是个大官场,政治氛围浓厚,哪怕有学术之争,大家身上带着官身,都相对b较收敛,不会吵的面红脖子粗。

    就算是号称“大喷子”的科道言官,他们同样有着仕途升迁的私慾,沈忆宸的学术观点触及不到官场的核心利益,大多数人都是听之任之。

    你只要别当着我面“洗脑”,该怎麽说随你去。

    但是江南不一样,雅集等等文人聚会场景,更接近於纯粹的士林清流,而不是官场风气。

    这群文人醉心学术,扞卫理学道统,甚至很多时候看的b自己X命还重要。

    一旦旁人涉及到自己毕生信仰的圣人学说,绝对无法容忍任何的“玷W”!

    “诸位仁兄,向北兄乃……”

    徐东海看到沈忆宸因为搭腔,陷入了被在场众人群起而攻之的场面,於是打算亮明他沈三元的身份。

    不过话说到一半,就被沈忆宸打断道:“诸位言之有理,说得对,你们都说得对。”

    辩经论道不是菜市场吵架,现在还没到雅集开始的时候,沈忆宸不屑於过多争论。

    另外还有一点,那就是他不会拿自己的功名跟官身去压人。

    思想跟嘴巴是封不住的,你能靠身份压得了对方一时不说话,却不可能让他们一世都接受你的观点。

    着书立说靠的是深入人心,而不是虚假奉承。

    沈忆宸是没打算争辩,可这名姓刘的中年文士,却没打算就此打住。

    “难怪会认同歪理邪说,原来是沈向北的拥护者,就连字都的一样。”

    对方挖苦了一句,向北这个字乃皇帝御赐,代表着帝王北逐蒙古之心。

    一般文人是不会取这种偏向武风的字,很明显眼前这个年轻人,是沈忆宸的“脑残粉”。

    听到这话,沈忆宸无奈了笑了笑,真不知该如何反驳。

    因为出镇山东治水归来後,经历整整一个夏天的暴晒,沈忆宸现在的模样确实跟锦衣玉食的勳戚二代不沾边,更像是寒门苦读的农家子。

    对方丝毫没有把眼前这个年轻人,往沈忆宸本尊上面去想,所以才会闹出这种苦笑不得的讽刺。

    不过就在此时,一位老者出现在人群背後,朝着这名姓刘的中年文士说道:“景仁,西湖雅集乃文人盛会,当以正统大道辩之,而不是以字取人。”

    “更何况向北两字为陛下御赐,慎言。”

    这名老者一出现,在场众人面露敬仰神sE,齐齐拱手行礼道:“晚生见过康斋先生。”

    就连面对沈忆宸趾高气昂的刘景仁,此时也立马谦卑恭谨道:“是晚生无礼,康斋先生教训的是。”

    沈忆宸没见过这名老者,但是“康斋先生”这个号,他并不陌生。

    眼前这名老者便是正统朝时期崇仁学派的创始人,大名鼎鼎的吴与弼,字子傅,号康斋。

    因一生不应科举,讲学家乡,所以士林中人便尊称吴与弼为康斋先生。

    崇仁学派是明朝前期中一个鼎足轻重的理学开山门派,对明代学术思cHa0的兴起具有“启明”的作用。

    而吴与弼本人更是传承於书香世家,十九岁便拜得“三杨”之一的杨溥为师,学术兼采朱陆之长而刻苦自立。为明朝学术观念从程朱理学转向陆王心学,起到了承上启下的推动发展。

    “晚生见过康斋先生。”

    沈忆宸也拱手行礼,态度很是尊重。

    别看吴与弼一生没有参加科举,身上毫无功名成就。可他却名满天下,从学弟子甚众,其中不乏学有大成者。

    就连皇帝朱祁镇,都曾三次徵召吴与弼入京,堪称“三顾茅庐”。

    只是吴与弼潜心於程朱理学,对功名利禄没有丝毫的兴趣,三度坚辞皇帝授官,引得天下文人士子惊叹,更助长了他身上的传奇sE彩。

    “这位小友遇事处之泰然,老朽冒昧问一句师从何处?”

    吴与弼同样没有见过沈忆宸,但很多东西哪怕不了解对方身份,都能感受到与众不同。

    相b较之前年轻士子争论的面红耳赤,沈忆宸面对众人群嘲,却可以做到心境如水,甚至还面露淡淡笑容。

    这种老成持重的气度,很少能在年轻文人士子中看到,吴与弼好奇沈忆宸到底师从何人,年纪轻轻便宠辱不惊。

    “晚生先生名为李庭修。”

    李庭修?

    吴与弼脑海中仔细思索了一下,好像江南宗师大儒中,没有叫李庭修这号人物。

    看来是自己多想了。

    “看来是名师出高徒,老朽就不打扰了,小友自便。”

    吴与弼客套了一句,然後便拱了拱手转身离去。

    毕竟以他的身份跟地位,路过制止一场纷争,已然称得上礼贤下士,总不可能还跟一群晚生後辈混在一起。

    “康斋先生慢走。”

    众年轻文人,也是纷纷拱手相送。

    当吴与弼的背影消失在船舱中後,刘景仁冷哼一声甩手扬长而去。

    毕竟这场纷争他被吴与弼告诫了,还变相衬托了眼前这小子的从容不迫,吃了个不小的暗亏当然心中不爽。

    不过能参与到西湖雅集的文人,基本的气度还是有的,不至於像个无赖一样找茬。

    妇人口舌之争输了,那便在辩经论道上赢回来!

    “在下何闻道,谢过向北兄仗义执言。”

    刘景仁是走了,可之前与他辩争的年轻文人,却来到沈忆宸面前拱手称谢。

    满船文人士子,面对断章取义的W名化,无一人敢说句公道话。唯有眼前这名士子敢站出来反驳,何闻道内心可谓是感激不已。

    他感激的不是有人帮自己站台说话,而是有人清楚沈忆宸的学术观念,吾道不孤!

    何闻道?

    听到这个名字,沈忆宸脸上浮现出一抹玩味笑容。

    朝闻道,夕Si可矣!

    能取这句话为字,难怪
加入书签 我的书架

上一章 目录 下一页